释疑。
于是刘备随口一说,让黄权下次记得关照诸葛亮:河东河内那边,再有任何需要朝廷全局配合的议题,在秘奏的时候,记得学学你李师写会议纪要。
然后,从这年夏天开始,诸葛亮也成了会议纪要的第一个“受害者”,开始学习模仿老师的办公文体,把决策讨论过程都附在附录上。
(注:稍微澄清下。在正式朝议上,每个大臣在君前说了些什么,也都会被秘书郎记下来,但仅限于朝议。至于臣子的奏折,是不用写讨论决策过程的,皇帝也不看)
且不说这些长远影响,单说刘备全盘接受了李素对扩军练兵部分的意见后,继续往下看工商税改革,然后很快也不得不承认,李素的谋划比他一开始拍脑门的想法要持重得多,也更循序渐进。
李素建议刘备:今年绝对不能立刻开征新式工商税,不能试图形成常法,那样反抗太激烈了。第一年应该放出风声后,承诺“即使要进行这个改革,也得从后年开始收,今明两年肯定照旧,给民间适应期,同时利用这段时间讨论新商税的具体实施方案。”
同时,放出这个风声后,朝廷可以先做出承诺,今年仍然以富商和勋贵产业的主动带头认捐为主。但所有的认捐,到后面都能抵扣翻倍的免税额度。
比如今年捐了一亿钱,后年这家巨富勋贵的年税前利润是五个亿,按照税法要缴纳一个亿,那么这一亿就不用交了,甚至大后年还是一个亿税,可以继续抵扣,抵掉两年。
这样也是为了分化瓦解富商豪族勋贵系统,让主动投靠的分享更多减免。
当然税率的具体算法,肯定后续有时间可以慢慢再讨论,不太可能真的按照“纯利润按比例纳税”的办法,毕竟这个时代没有相应的会计制度,也算不出对方的纯利润是多少、成本是多少。
所以,从类型上来类比,工商税收的肯定不是“增值税”而是“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