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的战场观测优势可以一直垄断下去。
(注:之前一直有书友多次强调质疑历史上诸葛连弩保密期很长,蜀汉灭亡后才被曹魏仿制,认为我设定的技术扩散速度快了。我澄清一点,历史上蜀汉的诸葛连弩都是在防守战役中使用的,比如守关卡险隘,木门道射杀张郃。
因为几十年都没被魏军攻过阳平关,所以不存在战场缴获。但我书里设定的诸葛连弩,被多次用于进攻战役,尤其是配合战象。这就存在战损和缴获。我认为凡是有战场缴获的,而且只有机械物理结构创新的东西,都可能被仿制。
化学成分的东西,缴获了也不一定能仿,至少配方配比精度逆向不出来。杠杆投石车和水密隔舱船被仿,都是正常的,糜竺在辽东那么多年,他有船被曹操缴获,导致技术扩散。望远镜永远不存在缴获,我就设定终本书剧情都不被仿制。)
所以,李素在一看到太史慈被接舷近战缠住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太史慈是为了最后的大招突然性、憋大招憋得玩大了,李素立刻就指挥黄忠加速前进增援,而且明确吩咐黄忠,不用再隐藏水雷战术,直接火力全开所有手段一起上,把太史慈部接应出来。
汉军一共造了十二条六七百吨级的五牙战舰,以及一艘定制的李素座舰。黄忠得令后,就带着七条五牙战舰和大批辅助舰只增援上去,李素身边只留下他自己的旗舰和一些小船护卫。
而且黄忠没有像太史慈那样选择中央突破,而是用了类似鹤翼阵的船阵沿着江面横扫过去,深水浅水都不放过,把浅水区的吴军雁行两翼也往下游逼退,不给他们迂回绕后的机会。
吴军两翼一开始看到黄忠带着汉军后续的绝大多数主力一起上了,也是奋起余勇在浅水区跟汉军搏战,试图迟滞黄忠的增援,好让主公和周都督有时间把太史慈先消化歼灭。
考虑到浅水区双方都是以小船为主,谁也没有掩体高度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