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改革这种大事,当然不是一天就讨论得完的。
所以第一天只是把要设置的六个科目门类和考试范围大致圈定了一下,朝中重臣大致达成一个共识,剩下的起码要尚书六曹和朝廷九卿再闭门会商个几轮。
九月初六的大朝会结束后,此后四天在长安的高官们难得地投入了密集的讨论,把李素提前想好的思路草案一条条地过,过程中也提出了不少确有价值的意见。
李素也虚心接受,发现凡是确有必要、能弥补之前草案不够全面、有漏洞的地方的,该采纳都采纳。
比如,司徒和太常、尚书礼曹的官员都提到了“通过其他四门专业课考试入仕的官员,将来跨行转职”的问题。
李素之前在这方面设定得比较粗陋,主要是原本历史上这方面可借鉴的行政经验也比较匮乏,李素想抄答案也很难抄。
后世只有唐朝有五花八门很多科目,导致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局面,但李素也不知道历史上唐朝对于各科官员入仕后、再如何交流岗位体系的制度。
而到了宋朝,基本上就已经是进士科一家独大,其他科都式微了。明朝就更不用说了,除了进士基本上就没别的选项给你考。
钟繇管宁法正的提醒,让李素意识到:哪怕他现在分科取士的初始制度设计再好,只要没有做好充分的官员跨圈岗位交流制度,那么最后就会导致其他科形同荒废,几百年之后只剩一家独大。
想做官的人,经过历史的百年演化、吸取经验教训,肯定会奔着逐利之心,总结出一条“学什么最划算”的道路,然后所有人都专注走这条路。
哪怕最后是导致通才教育的“茂才”科一家独大,其他“明法、明算、贤良、知兵”都荒废了,这也不是李素希望看到的。而要是某个专才科目独大,那就更糟了,等于把华夏的学术前进方向带偏了。
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