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车轮都套上草编,便于在坎坷地形上行驶减震,也增加车轮的使用寿命。
听了李素的话,才放下手头的实验活儿,叉着腰反问:“李师你不也没来过银川郡么?你不也是书上知道的地理,怎么就铁口直断?”
李素的说教为之一窒,连忙说:“我毕竟走的地方比你多多了,西北之地各种环境都见过,触类旁通。再说我也没说这儿具体有多好,这不还是保持了一个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新认知么。”
这番话才把诸葛亮镇住,诸葛亮擦了擦手继续干活儿了。
说句题外话,李素一行眼下远行坐的这批大篷车,也是诸葛亮在此前一个月住在兰州的时候,琢磨改良过的——主要是因为去年的原始版本大篷车,就是李素根据西部片印象和设计功用自己琢磨复盘的,研发过程中其实没怎么借助诸葛亮的智商。
所以,李素肯定少不了被技术偏见所裹挟,他造出来的东西,被诸葛亮亲自坐了十天半个月赶路后,以诸葛亮的智商很快就从实践中发现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更何况,这次还有黄月英这个也颇有巧思的家伙跟着诸葛亮一起,两人可以讨论,甚至偶尔还能激发出诸葛亮雄性的表现欲和争强好胜。
所以,一个月的时间里,诸葛亮就提出了好几条意见,把这些篷车又魔改了——当然了,诸葛亮的魔改,也不是说完全否定李素的旧方案,或者说觉得李素的旧车必须全部改造。
他只是发现了李素的旧方案适用范围不够广,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不是最优的,比如水陆两用在河里航行的时候效率就不高。
但是,如果在河流很少的环境,比如沿着弱水走到酒泉郡后继续往西、经敦煌郡出玉门关的西域商路,李素的车就很完美,什么都不用改。之前已经造好的李素版大篷车,以后也可以全部用于玉门关外的纯西域商路运输。
而诸葛亮的改造,就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