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非洲飞蝗氢氰酸浓度更高,国内的其实已经好很多了。
氢氰酸虽然也有毒,摄入过量肯定会死人,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氢根不稳定,加热后氢氰酸就分解了,所以油炸炸透是比较安全的。
真正怕的是用水煮,尤其是锅里还没煮到足够氢氰酸分解的温度,而蝗虫的身体结构又已经煮烂、氢氰酸散布到了汤里,达到一定浓度。
而如果这时候往汤里加盐,氢氰酸和钠离子结合,把氢元素置换出去,形成氰化钠,那毒性就瞬间提升百倍。氰化钠有苦杏仁味,是明显的毒药。
更可怕的是如果汤里混入了烧秸秆形成的草木灰,或者煮锅的锅底灰,那玩意儿里面有钾盐的成分,硝酸钾。
钾离子与氰酸根反应生成氰化钾——这玩意儿就更不用解释了,比氰化钠还猛得多。看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间谍为了防止被俘,毒牙里藏的都是这玩意儿,咬破之后几十秒内毙命。
所以吃飞蝗本身没问题,关键是用煮的必须小心,不但不能加盐加草木灰,连水质本身都有要求,不能有高浓度的钠离子钾离子盐,就算迫不得已煮熟了吃,也要把汤倒了,因为盐和氰酸根的反应都是在汤里进行的。
……
可怜李素空有一身学识,却连这么基本的道理,都无法通过化学常识来讲解,幸好他还有“实验数据”,就跟张义逐条驳斥,提醒张义注意那些上报上来的死法,基本上九成五以上死者都是吃了煮的蝗虫才死的。
还有顶风作案好奇心爆棚、因为干活流汗太多想喝口热汤,作死往汤里加盐。
张义逐条看过来,发现貌似这个规律还挺明显,只好从实验结果将信将疑。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因为缺乏科学素养,觉得李素这是倒果为因、信口开河、事后诸葛亮,看着死亡记录临时总结的。
李素面对这种指责,当然只能学习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