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如云突然感觉到一股与众不同的杀气在逼近自己,身边似乎是出现了第四个敌人。
他的瞳孔顿时收紧,锐利的目光如射线般刺穿浓雾。很快,他意识到并非出现了新的敌人,而是那个少年气势骤变,他身后形成高大而夺目的漆黑焰丛。
谢如云一眼就看出了那种情绪的根源——仇恨。
他既有些好奇,又有些厌恶。他不希望未曾谋面的人对自己抱有恨意,又想知道,究竟是何事改变了少年的态度。这很重要。
其他人或许不清楚,但深陷背叛和敌袭漩涡中心的谢如云明白,这场战斗的胜负关键并不在皇甫晴、彭雀亦或是他本人,而是稚泣。
他沉着地应对敌人的招式,一边分析情况。
首先是皇甫晴。皇甫晴与谢如云相识十余年,两人几乎知根知底,皇甫晴虽与隐士有无法逾越的实力差距,但这不意味着皇甫晴断然会被谢如云杀死,相反,自知弱势的谦玉公子会小心翼翼地进行防守。换言之,他们只会焦灼地试探性进攻,倘若谢如云想要给他致命一击,就必须全力以赴,届时他就要承受彭雀那方的杀招。
谢如云自知他实力虽高,但没把握能在杀死皇甫晴的同时回击彭雀。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彭雀。彭雀不如他,但差距相当微小。
三人实力各有千秋,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么下去肯定能分出胜负,但需要很久,久到京城前来救火的官兵赶到。
谢如云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他还想用“德高望重的隐士”这个名号继续获取三教九流们的情报,替公主卖命,决不能因这场战斗而暴露真实身份;至于另外几人,也不愿事态再度失控——彭雀作为恭莲队却勾结扁梁图、背叛公主,此行若是曝光,他必死无疑;皇甫晴和独孤麟奇则是秘教成员,他们辛辛苦苦隐瞒多年,怎可能就这么功亏一篑?
打破僵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