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水翻车等等,关中在不断休养生息,曹操这边也开始大力发展,只是制度上,曹操虽然借鉴了一些陈默的做法,但没办法完全借鉴,毕竟两人治下成分不太一样,陈默治下并州、西凉都是士族比较少的地方,而关中士人也早被董卓、李傕、郭汜杀怕了,而曹操这边的士人,可是敢直接挑拨人对曹操反叛,差点把曹操根基给弄没的。
若是曹操真的跟陈默一样施政,怕是刚刚平静一些的中原又得乱了,双方士人班底的承受能力显然不在一个水平。
但书院这件事情,大家都在做,袁绍那边也兴建了几座书院,只是没有像陈默那样普及,刘表在襄阳也建了一座襄阳书院。
曹操闻言点点头道:“如此一来可为朝廷提供更多人才,二者也可巩固军心。”
大家都是明白人,曹操对士人的态度也一直是一手拉一手压,但这只是暂时的,曹操在,能压得住,但曹操若是不在,他的后人是否能压的住,这就是个问题了,因为学问这种东西,一直掌握在士人手中,陈默这做法,等于是给自己培养了一批忠于自己却又得不到士人完全认可的寒门,而且数量极大,短时间内或许看不出什么,但再过十年、二十年,士人再想如今天这般是不可能了。
曹操自然也想效仿。
“臣以为,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效仿,这与农耕、工匠不同,若是完全效仿,恐怕会引起动乱。”郭嘉思索道。
主要是得把握一个度,这种事,他们没有陈默那样的先机,步步为营,必须走稳,至少在书院第一批人才出来之前,他们无法如陈默那般大张旗鼓。
荀彧叹了口气道:“最重要的是,主公亦需一个祢衡。”
如果陈默没有祢衡这么一个有才气,会得罪人,而且性子偏激的人来做这件事的话,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将整个制度完善起来,那边陈默只是点头同意了手下人一个计策,执行也是由祢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