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孤寒寺,当成僧产佛田。”
“孤寒寺陡然而富,寺内僧人也从二十几个,激增到二百余人。财力雄厚的孤寒寺,立刻修建起长生库,存放钱帛财物,甚至有余力利用长生库对农民、地主、商人,以每月三分的利率,进行放贷。”
“放贷借贷,古已有之,唐初规定借贷最高利率为六分,唐末为四分,宋朝沿袭唐朝,《大明律》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脏,重者坐脏论罪,杖一百。”
“每月取利三分,也就是年率36%,超过即为高利贷——这一数值也被现实世界的共和国法律法规继承下来。”
“孤寒寺的长生库,通常以年利率36%向外借贷,而遇上大额借款、长期借款者、急切借款者,则会开出48%的高利率。”
“孤寒寺的明成大师,并不怕别人不还贷,因为佛家产业素来是清净之地,是个洗脏钱的好地方——孤寒寺为官府充当揽头捐客,替本地县官出面放贷取息,既然给了官府保护费,那么就不怕有人敢不还佛门钱财!”
“同时,孤寒寺还能资助本地乡绅,花钱买官,上任者朝来,索逋者暮至矣,此即不取于民得乎?”
“这就是官佛勾结!”
“与官府勾结之后,佛门缴纳的税款更少,发展更快,”
“有了本钱,就会想着赚更多的钱,商人逐利,僧人亦逐利。孤寒寺大举投资,买下了县城里的赌坊、青楼、印染坊、印刷房、胭脂坊等十多家店铺,越来越有钱。”
“孤寒寺本就有一批来自本地豪绅捐献的田地,在拥有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金库之后,自然走上了土地兼并的道路。”
“四年前此地旱涝连来,谷物受灾严重,拥有田皮田骨的周边佃农,只好将田骨抵押甚至出售给孤寒寺,而小农对于意外灾难的抵抗力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