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
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
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倭岛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大唐。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倭岛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倭岛广泛流传。
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倭岛的假名文字。
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倭岛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倭岛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入唐留学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余人,而随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见于文献的达九十余人。
他们在大唐巡礼名山,求师问法,带回大量佛经﹑佛像﹑佛具等,同时传入与佛教相关联的绘画﹑雕刻等,对促进倭岛文化的发展起了作用。
最澄﹑空海分别创立了倭岛的天台宗和真言宗,并且仿效唐朝,开创了倭岛佛教在山岳建寺的风气。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圆仁留唐十年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研究大唐和倭岛的文艺批评﹑文字学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遣唐使回倭,唐朝有时派遣“送使”同去。
由于航行艰险,他们往往居留下来,归化倭岛。如沈惟岳﹑袁晋卿等,见于倭岛史书的有十余人,都在倭岛朝廷任职。
唐朝僧人也有随遣唐使赴倭的,最著名的是东渡传授戒律的鉴真。随遣唐使船到倭岛的,还有天竺﹑西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