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熟读《孟子》肯定印象深刻,记不起来的多半没真正掌握《孟子》。人家朱熹在作批注的时候,专门给出了“螬”字的注音和解释,你们连朱子批注都不认真看一下?
真不是抠字眼,也不是死读书,纯粹在考验《孟子》掌握程度。这个故事挺有趣的,就算把《孟子》当故事书看,也能非常清晰的记下来。
那数百个无法下笔的考生,估计平时只看参考资料,对四书原文则一扫而过!
……
“王学士,这是今日各房荐来的答卷。”吴一鹏捧着一摞试卷过来。
你可以把乡试视为作文大赛,同考官那儿属于初选,吴一鹏那儿则是复选,最终由王渊来评判名次。
大概有三十多份答卷,王渊更注重言之有物。那些辞藻华丽,却没有自己思想的文章,直接被王渊扔到最后边,谁让他是主考官呢!
可惜,即便是老成持重、朴实无华的文章,也大多只是把朱熹的论调写出来,很难看到有什么新颖的发挥。就算创新很难,至少也该发散出去吧,不能仅限于题目所在章节啊,老子需要你来搞“中译中”做翻译?
王渊不愧是王阳明的学生,他给出的阅卷评语,跟自己的老师如出一辙——
“此文不甚出彩,胜在平实详尽,中。”
“此文老成朴实,于仁义理解透彻,中。”
“此文平平无奇,难得阐述清晰,中。”
王渊还发现了自己的学生,从“格物致知”那道题,便知道出自物理学派!
“就这些?”王渊失望道。
吴一鹏说:“还有一些卷子,尚在批阅当中。”
又过了大半日,王渊拿到史道的卷子,批阅至那道枯窘题时,顿时拍案笑道:“此当为今次乡试第一!”
史道虽然也以“无君无父”开题,却着重论述了“清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