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未必能传到今日啊!
吾等儒门后学,难道不应该效法先贤,办学授徒,为人师表,有教无类,也教出三五千能文能武的徒众吗?如果天下的名士大儒,人人都能以效法孔子,教化生民为己任,何愁天下不太平,何愁四夷不臣服?”
赵楷这回算是找到了儒家存在的价值和儒家在没有科举制度扶植的情况下,继续生存发展的办法了。
这个办法就是向孔子学习,教化传道,以书院学堂为根基,立足民间。
“官家,妾身有一言!”
这个时候又有人举手发言了。
赵楷一看,原来是个中年妇女,当然就是李清照了。
赵楷道:“易安居士,有话请讲。”
李清照也站起身,向赵楷行了一礼,然后不紧不慢地说:“官家您让我们办学授徒,可是这办学之资怎么筹集?学生又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考试做官的路子,又有多少人愿意读书呢?想当年文宣王孔子可以授徒三千,不也是因为这些孔门之徒又机会出仕列国吗?”
赵楷点点头,道:“易安居士问得很好......吾以为能否得到办学之资和学生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出仕的机会,只要能够出仕,这些都容易解决。”
有机会当官当然不愁没有钱和学生了!可问题是官有那么容易考上吗?
赵楷顿了顿,又道:“而出仕,也不一定要一步登天考上进士啊!还可以考官办诸学堂,可以考幕职官和伎术官。以往一科进士取数百人,门荫入仕之官比进士还多,以至于仕途被进士、门荫所垄断,吏员不得晋升,有功兵士亦难得官,所以寒门之士才独好科举。”
宋朝的冗官是很多的......不是办事的吏员多,而是有品级的官员多。在宣和之难前,官员的数量差不多有五万!
这可不是没有品级的吏和校尉,而是有品的官!那么多的官堆积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