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这两级功名的。虽然也有秀才、举人的说法,但那不是官方承认的功名。前者是民间自己说说的,读书人都可以称秀才。而后者则是通过地方解试的一次性考试资格,宋朝的科举大致上就是地方解试和中央会试两级。过了解试就有参加朝廷组织的会试的资格,可以称为举人。不过这个举人到考完会试就没了,考上了就是进士,考不上回家继续苦读......这样的举人,当然没有什么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了。
宋朝科举取士不分地域,也没有南北榜。全国各地的士子凑在一起考,考不考得上,全凭文章好坏(理论上),公平倒是公平......但是如陕西、河东、河北这样地处前沿,经济又不怎么发达的地方,那就非常吃亏了。每次会试下来,取士的倒数三名差不多就在这三家和广南东西两路中找一找了。
而在科举路子上吃亏的河东、陕西、河北,在军功路子上却占了不少便宜......他们这边靠近前线嘛,当兵打仗的机会多,立功升官形成将门的机会自然也多。所以在河东、河北、陕西这三处,还是保留了相当多的尚武好战的风气。
另外,赵楷的天策上将军府所控制的河东州府军,全都被金贼蹂躏过,其中太原府、汾州、忻州、宪州、宁化军、代州等处,还让金贼蹂躏了几个月,大量的城池被打破,大量的人口不是被杀被掠走就是自行逃亡!
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当然是大量荒芜,所以出了太原城,举目四望,那真是一片萧瑟啊!
不过也有一些强横之辈,可以在金兵的铁蹄下得以幸存。他们要么聚众筑堡而守,要么拉上一群亲族好友盘踞山间谷地。
不管以何种方式生存下来......哪怕适当的给金贼一些粮秣布匹讨个饶(能讨饶说明他们不容易灭,要不然都抓去当奴隶岂不是更好?),那也算尽了一点保民之责。
对于这些人,赵楷就当是有拉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