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少时与伯阳共读《左传》,卫有纯臣石碏,为了君主,而处死叛国的亲子。今日我效命于楚黎王,而吾叔欲劝我背主降汉,我将其擒拿送给主君,难道伯阳不该夸我一句‘大义灭亲’么?”
“奉先沉迷武艺兵略,经术还是读得一知半解。”
既然对方要跟他讲理,文武双全的赵熹也不虚,就像他面对生病的仇人,宁可反刃一样,小将军收起短矛,高声道:“古人云,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邓君将汝养大,犹如半父,教汝识字、武艺,亦如半师,父师一体,尤在君之先也!”
邓奉反唇道:“言下之意,伯阳竟觉得,我应摒弃楚黎王,听叔父之劝,在邓县竖立汉旗,做叛臣?南阳千里驹,欲劝人背主焉?”
“自然不是!”赵熹扬言:“奉先可还记得左传中,楚国令尹石奢之事?”
“石奢廉洁公正,其父却杀人,忠孝不能两全之下,石奢将父亲释放,然后向楚昭王请罪,并拒绝楚昭王的宽赦,随后自刎而死。”
“奉先应当放汝叔父离开,而后再向楚黎王请罪,若楚黎王要杀汝,亦当坦然赴死,然后……”
这主意,邓奉一时间不知该笑还是该骂。
赵熹说出的话,确实和他二十岁的年纪一般年轻天真:“熹如今只是替奉先代守山都,并未向楚黎王委质称臣,汝死,我自当为友复仇,而后再自尽在奉先坟前!”
真是坦荡荡的君子啊,邓奉相信赵熹会说到做到,但乱世里,像赵熹这样迂阔的人,根本活不下去!
于是邓奉叹息,伸手请赵熹入府:“伯阳可知,我为何非要将叔父交出去?”
虽然赵熹是来问罪的,但他心中,一直在为好友开脱,说服自己他有苦衷,此言见此情形,遂道:“莫非真如我猜测那般,奉先不肯背叛,只能让汝叔父代为游说楚黎王,若楚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