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些东西可是不包括造船打仗这些本事,未从中国偷师学艺,技术方面自然是十分的落后,兵将甲胄质量又不好,相比于大唐军队就像是民兵一样,所以碰到了箭雨,那些倭兵倭将往往被射得透心凉。
最后一点,那就是当初的“火烧赤壁”似乎是深入人心,刘仁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自然是通晓“火烧赤壁”之事,倭奴当时还不像唐以后那样精通中华典故、兵书,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样挤在一起,因为船小,又不敢害怕太过分散,本来就打不过大唐的军队,分开更是不是对手了,还不如凑在一起显得更加的由气势。所以当唐军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烧死呛死外加弃船跳水淹死,上千倭奴军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海上战斗的大败,百济、倭奴陆军那就更是抗不住唐、新联军的进攻,被杀得人仰马翻。扶余丰脱身而逃,唐军最终是“获其宝剑”,人却是找不到了,显得有些美中不足了。
而周留城内拒守的百济王室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兄弟知道大势已去,自己又不是没有投降过,所以很是干脆的率城内守军、士女以及未被杀掉的倭奴兵将,“一时并降”,丝毫没有了当初搞事的硬气了。
当时,那些倭人好像还没养成临败自己用刀掏肚子的习惯,个头更是不高,所以一系列小矬个子军将,通通跪伏于泥淖之中,像是没长大的孩子一样,跪了一地,听凭唐军与新罗军发落。
这就是白江口的大胜了。
别看战斗是胜利了,但是其中有些事情确实值得思考,比如说,墙头草一样的半岛小国和一心想要从中原捞油水的倭国。
半岛上面这两个小国,一个新罗一个百济,整天想的是什么?不就是想从大唐这个庞然大物身上分些好处吗?只不过两者的选择有些不同罢了。
百济是选择和大唐硬刚,联和高句丽和倭国,明目张胆的对大唐下手,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