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办海军,年耗巨款,总会有点成绩拿出来,所以一意主战。及门高弟,群相附议,文廷式且曾专折奏劾李鸿章,责他畏葸,且挟倭自重。到得黄海丧师,一败涂地,李鸿章被拔去三眼花翎,交出直督大印,几于身败名裂。痛定思痛,认为他的一生毁在翁同龢手里,先则以户部尚书的资格,当皇帝亲政后,上奏裁定,北洋不准再增兵添饷,既则多方逼迫,非要他丢人现眼不可!总而言之一句话,是成心跟他过不去。
当然,他不独恨翁同龢,也迁怒于翁门子弟,而尤不满于文廷式。于是杨崇伊便在他的授意之下,利用珍妃恰好大失所宠的机会,上奏严劾,“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遇事生风,常在松筠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联名入奏,并有与太监文姓结为兄弟情事,请立予罢黜。”结果,文廷式丢官被逐,永不叙用。在杨崇伊,自是出了胸头一口恶气,但也从此不齿于士林了。
听端方细谈了这段往事,瑞澂才知道他的用意是要讨好江南的士大夫,可是他不知道,端方也是借此要报复李家,李鸿章的小儿子经迈,在端方是视作冤家的。
那是两年前的事。端方随载泽出洋考察宪政,李经迈正出使奥国,欢宴席上,端方认为奥国供应不周,颇表不满。而言外之意,又仿佛责怪李经迈联络未妥,以致奥国才会慢客。
李经迈以贵公子出身,自然不受他这话,反唇相讥,说他的官是“大使之级”,但所奉的使命不是,不能怪奥国不以礼待,当场闹得不欢而散。
事后李经迈颇有警觉,深知端方气量狭隘,回国之后可能会“告御状”,因而先将经过情形,函陈外务部有所解释。果然,不久接得外务部会办大臣那桐的复信,这是端方曾经提到此事,不意为李经迈抢了个原告,大为沮丧。可想而知的,冤家结成了。
第二年李经迈回国,奉调江苏臬司,这时端方在当两江总督,李经迈怕他还念着旧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