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时想不起来他是哪一房的子孙,只在马上欠身答礼,很客气地说:“请起!请起!”
阿布兰这个举动,有些惊世骇俗。还有些跟他相熟的人,则替他老大捏一把汗。因为宗室中自公爵以上,对于皇子无下跪之礼,阿布兰显然是以储君视胤祯,才有此逾分的礼节。皇帝曾经一再严饬,不准有任何拥立某一皇子之事。而阿布兰的行为,已大干禁例,倘或皇帝降旨追究,阿布兰的性命都会不保。
然而,皇帝居然毫无表示。不但如此,还有件形迹更为明显的事——宗人府因为皇帝御极六十年,特建碑亭,树立一方神功圣德碑,由翰林院撰文,颂扬备至,而送到宗人府,阿布兰认为文字不佳,另外命人改拟,大为称赞抚远大将军的武功。而此文进呈以后,皇帝居然批准了。
这一来,皇帝的意向更明白了,胤祯将继大位,已是铁定不移,人人心照的事。
“发到军前的十三名御吏,”皇帝问道,“近况如何?”
“一发到军营,儿子依照常规,把他们分派到比较安逸的地方。不过,”胤祯恻然不忍了,“已经有四个人死掉了。”
“死的是哪四个人?”
“只记得有个叫李元符。”胤祯老实答说,“其余的,儿子记不起了。”
“这也罢了!”皇帝又问,“那活着的九个呢?你是不是格外照顾?”
“儿子没有管这些小事。”胤祯答说,“发到军前来效力的很多,儿子专派一个靠得住的人管。”
“这也不错!不过言官得罪,不是一件小事。”
听得这话,胤祯愣了一下才应声:“是!儿子记着。”
“光记着还不够,你得好好去想一想!”皇帝用谆谆教导的语气说,“有人说,前明亡于言官,这话自然也有他的道理。可是,往深里去想一想,前明的言官,为什么会成群结党?为什么会出以那样激烈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