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任公与刁间 > 第11节

第11节(2 / 5)

学说,偏重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概括而言,可得八个字:增加生产,调节盈虚。

增加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力。试以一百里地方作计算,共有九万顷的面积,每顷一百亩,共九百万亩。其中山林、河流,以及城市村镇等约占三分之一,则还有六百万亩的农田。如果农夫稍微勤一些,每亩至少可以增加三升粟的产量;相反地,稍微懒一些,就会减产,一进一出相差六升,则六百万亩田,就会有三千六百万升粟的增损。因此必须力田以“尽地力”。

其次是研究农产物的价格与整个国家社会的关系。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所以农产物的价格,贵与践都不是好事,从而导致出一个“适中”的结论。

那末,如何才算适中呢?这也有一个算法,以五口家,耕田一百亩,在普通年成来说,约可收粟一百五十石。除去什一之税,剩下一百三十五石,再除衣食祠祭之费,不足约十五石,而医药丧葬之费,还未计算在内。此所以要“尽地力”以增加生产,提高收入。

但增加了产量,如果因供求关系而跌价,则仍不能使农民获得实惠。所以价格一定要维持稳定,不使其受产量增减的影响。换句话说,是要使农民在丰年卖出多余农产物所得的现金,在荒年仍旧能够买回等量的农产物。根据这个目标,李俚所订的办法是,将年成分为六等,平岁算作“下熟”,其上有“中熟”、“上熟”两等,其下有“小饥”、“中饥”、“大饥”三等,上熟的年分,一百亩可收票六百石,大饥则只收三十石,多寡的比例为二十对一。

调节盈虚的办法,在理论上也很简单,丰年由公家收买谷物,荒年由公家以平价卖出,等于由公家提出一笔巨款,代农民保管谷物。这个方法行于魏国,魏国得以富强。

因此,当时“尽地力”之说,是个极其风行的经济理论,治生者亦多偏重于农业方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