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形式。一个遵从历史,一个更符合大众需求。
跟着也引出第二个论题,国内的原创作品太少了。
民国时期以及搞运动之前,那会没有电视剧,都是电影人。那些电影人的创作能力非常强,比如李天济的《小城之春》、袁牧之的《马路天使》、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等,都是经典传世的作品。
结果一场运动给搞没了,现在真的就会拍名著,拍小说。
拿去年来讲,《今夜有暴风雪》、《红岩》、《高山下的花环》(电视剧版)、《长夜行》都是小说改编。
再有就是,戴临风对“文化输出”和“商业属性”两个观点持保守意见,总觉着有些夸大。
但他对“自家的影视产业要发奋进取,避免被人家干掉”却绝对支持。
“哎……”
老头喝着早已凉了的茶水浑然不觉,自言自语道:“这小子的花样还真多。”
他忽然发现,自己对许非的印象非常清晰。
第一次,是研究探春故事线的时候,觉着年轻人有想法,极为难得。然后又知道了他善画画,多才多艺。
第二次,是在片场看贾芸的戏,觉着非常新鲜出彩,哦,还是个会演戏的。
第三次,便是今天。
这份文稿的价值颇高,已不仅仅是有想法、会演戏能形容的了。
戴临风也是辽省人,早期参加过革命,后来调进央视,一路坐到了副台长的位置。他的阅历自非常人可比,晓得这小子定有所图。
就像古代文人入京,会将自己的诗词经义投给名宿大儒,以获得举荐。
老头比较开明,不然也不会引进国外电视剧,在央视增加广告业务。所以他并不反感这样的方式,只要你是真材实料。
…………
从第一篇文稿之后,俩人便达成了某种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