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刘放吾率领的113团当时并未和新三十八师主力一起撤往印度,而是跟着第五军主力向北走了很远,后来才奉孙立人之命和第五军分手,转道追随师主力撤往印度。
但是刘放吾在撤往印度途中,因为前途艰险,担心被日军堵在亲敦江一线,腹背受敌他的113团被日军歼灭在亲敦江东岸,故此撤退途中屡次对撤往印度的决心出现了动摇,甚至差一点就放弃撤往印度,追随第五军主力撤往野人山。
后来孙立人在电报之中得知了刘放吾信心动摇,屡次电令他必须坚定信心,务必率领113团突破日军封锁,撤往印度。
刘放吾这才最终下定了决心,率部突破了亲敦江防线,成功率领113团撤入了印度,在英帕尔和师主力会师。
可是也正因为他途中的多次动摇,让孙立人对刘放吾有些失望,在到了印度之后,刘放吾在新三十八师的地位便不如以前。
这其中还有一个不便说明的原因,那就是刘放吾和孙立人以及齐学启等人出身有所不同。
孙立人、齐学启以及李鸿等人,要么是曾经留学过美国,要么就是从税警团组建伊始,便在税警总团做事,他们之前是属于宋子文一系的,所以并非是委座那边黄埔系出身的嫡系成员。
但是刘放吾却和他们不同,刘放吾是标准的黄埔系出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之后,便留在国军嫡系任职。
后来调任第五军特务营之中任连长之职,直到淞沪会战之后,委座彻底控制了税警总团之后,才调入税警总团序列。
某种程度上,刘放吾和孙立人在派系方面,并不属于一个派系,甚至可以说是属于委座在税警总团一系之中掺的沙子。
即便刘放吾在新三十八师之中功勋卓著,曾经率领113团,成功的在仁安羌打了一场漂亮仗,但是因为他在最后到底听命于杜聿明还是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