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奴隶主、领主之外,只有少量的平民? 其余都是农奴和地位更低的奴隶。
孟加拉地的波罗王国? 也是这种社会架构。
而现今孟加拉地,用中原语来说,就是“膏腴之地”,用西方话语来说? 就是“流蜜与奶之地”。
当然? 虽然这是粮食高产的好地方,但同样河流经常泛滥成灾,众多农奴、奴隶到这时候,被权贵阶层恨不得当作人肉堤坝隔绝洪水,平素他们生活在极度的醉生梦死中? 底层民众,生活就很是艰苦。
陆宁是准备侵吞孟加拉地的? 只是,虽然理论上? 大理地可以和孟加拉接壤,但中间有数道山脉隔绝? 说到底? 便是侵吞了孟加拉地? 这里也是一处飞地,到了后世,很容易独立出去。
是以,便是侵吞了此地,也大可不必上心,作为对中原输血的特别行政区域便可,中原人口有了压力后,可移民来此,至于以后到底会怎样,也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
不过,正因为有了侵吞孟加拉之心,阿拉干王,也想入侵他觊觎许久的这处土地肥沃之地,大齐上使馆自然不会允许。
不过,一旦战事不是那么摧枯拉朽,就必须需要阿拉干全力作为后援整备后勤,也要给他些甜头。
是以双方最终议定,阿拉干王领蛮兵一万和齐军联合作战,一旦战事胜利,其获得对孟加拉地的联合征税权,其蛮兵协助大齐军马维持各处治安,以后每年可得到孟加拉地总赋税的十分之一作为驻军补偿。
听到这个协议,陆宁甚至有些好笑,阿拉干王,到底谁给他的勇气来与虎谋皮?
不过也好,想想,在征服孟加拉地的前期,阿拉干的这些蛮兵,倒是很有用处就是了。
而且阿拉干王征募一万蛮兵,那怕是要倾国之力了。
费这么大力气,最终很可能是帮大齐做嫁衣而已,如果是在中原,这种赔本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