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蹙眉,他没想到李纲的反对如此强烈。
赵桓道:“朕以为,何卿所言极是,当政者,且不可束之高阁而空谈,当以民间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无非是民间商社与皇家商社的数量,若是李卿认为辽东当增加皇家商社,以更好建设,便奏疏一封,因地制宜便是了。”
“但朕并不希望所有的事情都由皇家商社去完成,民间自有其运行规律,此乃天道也。”
“无论是增加皇家商社,还是扶持民间商社,朕要的是交子的流通,衣食住行的全面建立,卿等无需在从这方面去做争论。”
众大臣高呼:“陛下圣明。”
刚才出列的各大臣都回到自己的坐席上。
一时间,大殿内竟然安静下来。
赵桓扫视一眼群臣,道:“唐相公,你有何要说的?”
他口中的唐相公不是别人,正是去了西北的唐恪。
虽然职位是河套路经略使,但唐恪的头衔却是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可是一品大员,官级比虞允文的要高很多。
且在场的旧派,哪一个不是唐恪的人?
当皇帝提到他的时候,许多人的目光都转到他身上来了。
唐恪又胖了。
他爬起来,走路的时候,脸上的肉好像都在跳动。
看起来不像是一个高官,身上没有威严,更像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土财主。
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轻视他。
他走到中间,开口道:“陛下,臣有话说。”
他的声音听起来很轻柔,很明显的读书人的那种调调。
“唐相公但说无妨。”
“一、开矿收归皇家商社。”
“二、开放私人学校,严查义务教育。”
“三、严查恩荫。”
唐恪言简意赅抛出了这三条。
每一条,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