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就是杨司锋的发家之地。在这里,他不但邂后了许多在他之后的事业中帮了他大忙的众位义兄弟,还培养了一批如今已经在各个兵种中担当骨干的兵种子。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他在这里认识了一群可能根本无望于科举的读书人们,并将他们引为了自己的班底。
如今,当年和他一起参加科举的同窗们,最少的都已经在地方上任官两年多了,而且,因为张叔夜刻意的安排,他们都是担纲知县或知州等有实职的亲民官。
而且,这两年多以来,他们的成绩大家也是看得到的,如今利用这个机会,杨司锋把他们带到北方去,只要他们真正的在北方各州县的位置上站稳脚跟,干个一两任,以后,顺其自然的他们就可以入主朝堂了。那时候,就该轮到杨司锋的这帮同窗们叱咤风云了。
至于蔡京的那帮徒子徒孙们,还是哪里凉快,他们就滚哪里去吧。
杨司锋刚想说要私下里感谢张叔夜对自己的栽培和重用,可是张叔夜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谢不起来了。
“老夫想过了,今天虽然是咱们内阁的第一次会议,可是,两年的过度期毕竟太短了,两年还不足以让我们将大部分的问题发现出来,从而留给后来者一个成熟的正治制度,因此老夫提议,三年,我们先设定三年的过度期,三年后,咱们再考虑推行正式的内阁议政制度了。”张叔夜缓缓地说道。
杨司锋还以为张叔夜只是一时心血来潮而己,可是,当他听到赵家兄弟和宗泽、范子轩都先后表示赞同的时候,他就隐隐感到有些不对了。
“老夫今年已经五十有四了,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所以,以老夫现在的身体,最多干完一届,老夫就该退了。”张叔夜有些疲态地摇摇头道。
“得蒙诸位抬爱,虽然我也是东华门唱过名的,可我大宋历来没有皇族在朝堂任职的先例,不过如今是多事之秋,为了加强皇室和朝堂的沟通和信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