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田广明心满意足坐在车上回丞相府,城墙之外,仍能不时看到等待救济的灾民。
大旱之后,天子特地下了诏令:“盖闻农者兴德之本也,今岁不登,已遣使者振贷困乏。”官府从各地入谷,输长安仓,助贷贫民。并鼓励民间商贾豪强以车船载谷入关者,即便夹带其他货物,也毋用传,不收税。
随着本用于军备的长安仓输出谷物,以及关东粮食漕运入京,流民得到了安抚,发回原籍也不现实,他们很多已经将土地变卖换了救命的粮食,恐怕还是沿用孝武时的旧制,迁到朔方、河西等边郡去。
田广明不由暗自庆幸:“这场大旱十年不遇,亏得蔡义撑到八月才薨,不然这灾异恐怕要应到我身上了。”
大汉信奉天人感应,即便先前任弘乐游原引雷电,也未能将其推翻,一旦闹了严重的大灾,皇帝肯定要找原因,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无疑是背锅首选。
幸好老丞相蔡义临死前多撑了一段时间,从御史大夫升位接替他的田广明,倒是成了赈灾有功的新丞相。大将军恢复了丞相一定职权,田广明与御史大夫杜延年名义上主持两府外朝,但也能参加中朝集议——这下大将军的人当真兼职内外了。
今日并无太多大的事务,倒是御史大夫杜延年送来一份奏疏,是大司农属下均输官,名叫“耿寿昌”所奏,认为应当吸取灾害教训,效李悝之法,在桑弘羊平准法基础上,在郡国普遍设置备灾粮仓。
“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如今关东漕粮犹不足使灾民充饥,此事等灾情过了再议。”
“还有谏议大夫魏相上奏。”杜延年又将另一份奏疏摆到案前与田广明商量。
“魏相言,陛下已令太官损膳省宰,乐府减乐人,边塞罢兵,使归就农业。然天子立后,聘黄金三万斤,车马、奴婢、杂帛、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