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清军有数千人在明军营中,而且随时都有刘良臣等清军将领来明军中汇报前线军情。南明这么多将领,其中还有黄得功这种堪称善战知兵之人,竟然便都束手待毙,连一小队探骑都没有放出去,完全将江南的命运放任在满洲人的操纵之中。
这不是至愚,而是至极的怠惰而已。
是敌人的刀刃架到脖子上时,也懒得一动的怠惰而已。
郑森眼见南明诸军悉数出动,军帐为之一空,心中的忧虑感便加倍沉重了起来。郑家的军队以水手船夫为主,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吕梁洪军营里,但郑鸿逵身为镇江总兵官,一样带领了几千人马跟随大军出战。
郑森非常担心叔父的安全,可是以郑鸿逵的胆略见识,竟然也只是泛泛地说:
“大木,我知道东虏不可轻信。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吸取历史上宋人端平入洛的教训。我等今日即行孟珙之事,平寇以后,断河守徐,严加戒备,才能防止东虏趁乱窥江。
如果只是自保于江表,何谈中兴事业?”
刘泽清麾下的山东镇也跟着出动了主力部队,这让郑森更感吃惊。因为之前刘泽清已经私下和他通过气,希望通过郑森说服郑家,两家军队同气连枝,一旦形势不对,便一起撤回江北,以保长江之防。
郑森心想:看来是因为郑鸿逵出战的缘故,刘泽清孤掌难鸣,也只好放弃了蹿回江北的打算吧?
吕梁洪湍急的险滩前,千帆竞过,万军齐发,五万人左右的军队,这是明军在山东江淮一带,已经多年罕见的庞大兵势。
若非仔细观摩,只远远观望,估计一般人很难看出这支军队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郑森也怀抱着一点点小小的希冀,或许是自己忧虑过甚,中兴事业真从徐州始?
“徐州闯寇都是贼中百战余生的精兵强将,叔父一定要小心注意。流贼处于绝境之中,万一困兽死斗,恐怕还是极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