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知该如何询问。
直到日落,诸葛亮坐了下来,算是结束了今日的操劳之时,袁耀方才小心翼翼的问道:“师君啊?这具体详细的安排,我们是不是要以后再制定啊?”
“当然不是,若是我为一地的县令,那我应该亲自制定所有的方案,亲自施行,若是我为一地的太守,我应该指定所有的政策,让县令们按着我的政策去做具体施行,可我乃是一州之牧,我可制定大略,具体施行,却是要交予太守们的...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亲自施行才是最好的,后来受了一位高人的指点,方才改变了想法。”
“若是事事亲为,下属将失去执行的热情,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一个人,也没有办法去做所有的事情...”,诸葛亮笑着问道:“你或许不知,孝宪皇帝时期曾有一位崔公,此人担任司徒之后,什么也不插手,任由众人自己去做想做的,正是在他那个时代,家国大兴,国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库存量,这才有了后来的征伐贵霜....”
袁耀茫然的点着头,问道:“那曹司徒那般的行为是错的?”
“谈不上错,曹司徒执政时期,不也是让庙堂在数个方面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么?因人而异罢。”
“师君,那位高人是谁啊?”
“那位高人,正是如今的太府仆射贾公,此人才能非凡,却行事低调,不争名利,乃是道德高尚之人...你不说,我还险些忘却了,这样的人,不能屈居太府啊,我得写文书向尚书令与天子举荐一番才行....”,诸葛亮抚须说着。
袁耀笑了笑,摇着头。
“怎么了?”
“无碍,弟子只是在想,与师君同名的我家大人,他是如何治政的呢?”
“仲达??”,诸葛亮笑了笑,说道:
“他啊...做什么事都是一个风格....”
“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