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是礼仪之邦,有些事情却是要把握一个度,这国际形象还得注意一下,否则在周边各个势力搞出一个大安国威胁论,实在没有半点好处,只会将所有国家和势力逼到敌对面。
………
………
西边,李祥面对吐蕃人却和苏长青面临突厥人的情况完全不同。
因为,唐国的使者以大安国的富饶、好抢为由,总之就是“人弱、粮多、钱多、速来”这么个节奏,成功说动了吐蕃人,吐蕃召集了十万大军向张掖郡和西平郡嗷嗷叫着杀了过来,
面对这种情况,李祥果断改变战术,不再主动打上去,而是在唐古拉山口守株待兔。
以这年头的交通条件,从吐蕃国往西平郡(青海西宁附近)打过来,吐蕃人必须要过唐古拉山口。
李祥做的事情也简单,在山口处埋了不少的地雷,将从未见识过火药武器的吐蕃人直接给炸傻了、炸懵逼了。
吐蕃大军损失惨重,惊恐之极的同时,却有不少人直接对着爆炸的地方直接跪了下来,五体投地,甚至都不敢抬头看。
没办法,对于从未见识过地雷爆炸的吐蕃人来说,一大波地雷爆炸的火光和产生的威力,炸出来的大坑,再加上犹如雷鸣一般的巨响之声,这不是神迹是什么?
这不是活佛显灵,这又是什么?
吐蕃人这样的操作,也将李祥及麾下五万人马给看傻眼了,但这并不影响他带领大军一阵冲杀,让吐蕃人损失惨重,稀里糊涂的退兵。
过了唐古拉山口,海拔急剧提升,气候恶劣,大军上去就算不打仗,受高原反应影响,非战斗减员的厉害,所以李祥也果断收兵,并没有追上去。
但吐蕃十万骑兵如此轻易解决,却也是出乎李祥和远在扬州的王君临等人的预料。
…………
…………
东面、西面和北面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