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了,哈哈哈哈!”
两家郡王府现在就是针尖对麦芒,一边不高兴,另一边就高兴了。
肖青高兴之余就说了沈安带着赵仲鍼去体察民情的事。
赵允良不屑的道:“赵仲鍼年少无知,能体察什么民情?最后不过是请人写些花团锦簇的文章送进宫里罢了。”
赵宗绛沉吟道:“爹爹,若是如此,他也能出头了。”
刚才的淡然已经消散了,赵宗绛的眼中多了焦虑。
赵允良说道:“官家不傻,肖青到时候提一句,就说当面咨询最好,也好让官家了解些民情。”
肖青应了,心中火热,就盼着赵仲鍼早日回城。
他每日去朝中站着,耳边听着奏事,心思却渐渐飘了。
怎么让官家答应让赵仲鍼进宫来当面提问呢?
他在思索着,直至被一个声音打断了思路。
“陛下,赵仲鍼求见。”
肖青精神一振,随即就打起了精神,然后窃喜。
赵仲鍼他竟然不是上奏疏?
他哪里来的自信?
富弼说道:“陛下,怕不是郡王府有事吧。”
赵仲鍼才出城几天,哪里有什么感悟,多半是有事求见。
赵祯点点头,肖青一想也是,就开始琢磨着怎么让赵仲鍼主动提及体察民情的事。
大宋的皇帝很艰难,对继承人的培养也有些扯淡。
不知道是老赵家的帝王家教有问题,还是品种有问题,大宋的皇帝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赵老大是兵变上台的皇帝,但好歹本事不差。
赵老二虽然得位不大正,但也还算是有些气魄,只是太过嘚瑟,觉得自己很牛笔,结果被辽人揍成了猪头。
到了真宗赵恒,这位堪称是个守成之君,若是没有外患,那也能算是半个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