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预印本放出的这三天里,似乎不断地有人在e的取值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而这个数字也从最初的无穷小,变成了有穷的数值。
根据arxiv上的数据以及mathoverflow这种数学界八卦论坛的统计,e的数值每天、甚至是每小时都在被刷新,向着1/2的方向大步前进。
而截止到目前为止,这个数字已经被刷新到了六千万分之一。
就在几乎半个数学界,都在疯狂地参与到这场寻找更大的e的“数学竞赛”中的时候,同时也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众所周知,论文是讲究时效性的。
一个研究成功谁率先完成,那研究成果便归属于谁,然而由于期刊的学术严谨性导致审核周期通常会很长,因此很多人会选择挂预印本的方式占坑。
然而挂预印本并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比如你前脚刚做出来了e=0.01的研究成功,别人已经做到了e=0.1,那么在他的研究成果发布之后,你的研究便失去了登刊的价值。
这对于数学界来说是一件好事儿,但对于一名需要论文去毕业的博士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因此,在将研究成果挂在arxvi上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期望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结果,甚至是不惜选择一些名气没那么大、审稿周期稍短的期刊。
然而不巧的是,由于这些论文引用了陆舟提出的超椭圆几何分析法中的部分内容,然而陆舟自己的论文却还在审稿阶段,根本没法标注引用。
什么?
你说陆舟挂在arxiv上的预印本?
想都不用想,大多数正规期刊和审稿人都是很倔强的,是拒绝投稿人在论文中引用“未经过同行评审”的预印本的。然而若是不加引用标注,直接使用ar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