瑄在西川的统治开始不稳。
没了这笔钱,西川短时间也很难恢复元气,等李晔稳定了关中局势,那时候就是陈敬瑄的末日。
收到这笔钱后,李晔让锦衣卫负责押送,他则是把一些事情安排好后,就快速赶回兴元府。
由于长安的变故,李晔并没有按照之前的办法让张士安担任傀儡节度使,而是决定自己兼任东川节度使。
对于四个副职,李晔也已经考虑好。
孙烨担任布政使,张士安担任行军司马,郑凝绩担任观察使,学政则是由渝州刺史担任。
至于刘麟,则是接任渝州刺史。
这还没完,东川还有一半州域不在李晔的掌控中。
按照李晔的想法,东川要完全按照山南西道实施改革,包括刺史不掌兵权,实行商税等等。
除了这些,军队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掌握了军队,就能掌握东川。
由于李晔要带着天策军主力随时出兵关中,所以无法在东川留下太多的军队。
于是李晔任命刘麒为右天策军将军(位于大将军之下,中郎将之上,从三品),下辖前后左中右五厢兵马,奉命在梓州以原右天策军前厢为主组建新的右天策军。
满编的右天策军将达到三万五千人,士兵缺口由各州州兵以及降兵补充。右天策军下辖两名中郎将,由彭鹤、袁志青担任,五个指挥使分别为李简、石凌、晋晖、孙家孟等五人。
组建完成后,前厢坐镇鹿头关,中厢和后厢驻扎在梓州,左厢驻扎在通州,右厢驻扎在渝州。
左天策军将军一职依然由李洪担任,赵雄、欧阳靖担任中郎将,下辖五个都将除王建、张造二人外,其余三人皆出自原天策军旗下,其中秦易安成为武学堂第一个成为指挥使的学生。
相比于右天策军基本是由州兵以及降兵组成,左天策军则是原天策军主力。并且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