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时父亲变成了父皇,朱棣住进了应天府的皇宫,才算衣食无忧。但朱元璋一来自己本身勤俭节约二来管教诸子甚严,所谓“饮食教之节,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故意让儿子们饥寒交迫,朱棣饭量又大,所以贵为皇子竟也经常吃不饱。长到十七岁那年,更是被送到中都老家(今安徽凤阳)去体验民情,在这个“十年到有九年荒”的穷乡生活了四年,半饥半饱了四年。
所以朱棣能真正吃饱肚子,是在二十一岁就藩到了北平之后。可怜啊!朱棣想到这个就觉得心酸。
对朱棣来说,江南的精巧细食一来没有什么印象(没吃过),二来首先是要吃饱(饿怕了),三来常年征战(有一顿没一顿),面饼肉干就是主食。
莲花倘若做的是精致细点,花巧小食,比如“二十四桥明月夜”啊,“玉笛谁家听落梅”啊,朱棣也就没这么烦恼,直接让人端走就行。偏偏做的是这些又香浓又下饭又饱肚又诱人的北方食物,令朱棣难以抗拒。
每次心满意足地吃完,朱棣都禁不住愤慨:“她怎么知道?她怎么就知道我喜欢吃这个?”
一盘泡菜,一碗大酱汤,安安静静地躺在案上,旁边是一大盘香喷喷的白面馍馍。泡菜红红艳艳鲜亮欲滴,酱汤醇厚浓郁香气扑鼻。
朱棣长叹一声:“非要连我的胃一起征服吗?”一横心抓起起筷子,不管不问地大吃起来。
莲花开心地漫步在湖边。
湖水碧波荡漾湖边绿树成荫,柳树的枝叶弯曲着垂在水面,似绿色的瀑布。六月的轻风拂过,凉爽怡人。
想起十来天前被蒙古人囚禁在这里,焦急忧虑,何等煎熬。现在好啦,和天朝大军在一起。狠狠休息了几天,身体精神都好了许多。这一片杨柳正似唐诗里说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又或者“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瞧,连唐诗都记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