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心,就还没有坏到家。”
“不错。所谓良知者,也就是每个人的心。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善心、爱心、助人之心,都是良知。”
王守仁望着人群,从容说道:“何七一个小偷,尚有良知;何况我们大家呢?我们只要把心里的善、把自己的良知表现出来,转化成修己安人的实际行动,真心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就是‘致良知’,就能与圣贤比肩!”
人群中有一阵骚动,一位少年儒生迟疑地问:“真的我们能和圣贤一样?”
王守仁微微一笑,朗声道:“每个人的良知,就好比一面镜子,存在我们心中。”一边在胸口比划着,“圣人的这面心镜,干净透彻,纤翳无处容身,自然越来越澄净光明。”
王守仁温暖的目光转向那位儒生:“我们普通人的镜子,有私欲的灰尘、有烦恼的污垢,但只要我们经常拂拭、擦干净灰尘污垢,镜子一样可以纤翳毕现。”儒生连连点头,下意识地抚了抚胸口。
王守仁又看向何七:“你心中的镜子,多年蒙尘,已经斑垢驳杂,但只要痛加刮磨,尽去其驳蚀,仍然能恢复干净明亮。”
清朗诚恳的话语,在春日的秦淮河上飘荡,人群动情地聆听,很多人热泪盈眶。一群燕子停在柳树枝头,静静望着王守仁,阳明先生。春日和煦的阳光照耀着,王守仁自内心散发着更加闪耀的光芒。
这是大明正德十一年(1516)的南京,阳明心学历经艰辛,在金陵古都、在秦淮河畔,终于奠定根基,摘除了“伪学”之帽,获得了足以与长期禁锢思想的理学相抗衡的认可。
王守仁,号阳明先生的全能大儒,至此完成了他的立德和立言,之后的立功从而顺理成章。从此地、从此时,开始了王守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辉煌后半生。
御天自幼熟读儒家经典,进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