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讲授的课程、讲义都准备的不够充分,与工学院一样,本来定的两年制,现在才一年教谕们已经教授完了所有课程。
可能这里头与学生也有关系,讲武堂的第一期生大部分是从各地驻军里挑选出来的低级将官,而工学院则大部分都是工匠子弟。
他们本来就有这方面的基础,外加上学院里一应的配套设置完备,吃喝不用发愁,学的比较快。
工学院的学生可以出外历练,讲武堂的学生安置便成了问题,按常理应该是直接将其发回原驻地,根据能力升迁。
可刘鸿渐觉得差点意思,毕竟讲武堂培养的乃是大明帝国未来的军事将领,能力是一块,忠诚也很重要。
所以刘鸿渐就将主意打到了天子亲军头上,按照他的想法,讲武堂毕业的学生都要先在天子亲军服役,服役期间主要负责皇城的警卫工作。
这样这些将领几乎每日都能见着天子,皇帝也能大致了解这些将领,皇帝与将士互相有了了解和沟通,时间久了,将士们自然而然会对皇帝形成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可不是边军将领那般,只是天生的对皇权敬畏,而是实打实的关系,或者可以称之为帝党、保皇派……
待服役期满,将这批人分配到各镇任用,皇帝自然也放心,上下一心者,方能成事。
只是这样一来,必然要动皇宫原有的守卫,这便牵扯到了内廷,所以这事儿他自己做不了主。
“刘兄这建议不错,朕觉得可行,腾骧四卫、府军前卫朕早便觉得无甚用处,讲武堂皆是敢战之将,倘若先期安置在宫里,百官们入宫时那可有得乐了。”
朱慈烺自然明白刘鸿渐这建议的妙处,他知道这是刘鸿渐在帮他收买人心,心里虽感激但面上也不言明。
也真是,倘若宫廷侍卫都换作了绝对听从他旨意的敢战之兵,那些官员们上朝估计都得战战兢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