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浆液,将摆件取了出来。
擦拭干净,再次浸泡进了茶水。
如同他之前介绍的步骤一样,反复上色包香,进行了三次之久。
直到凌晨五点钟,才彻底停止工序,开始封蜡。
封蜡之后,便是打磨。
这两个步骤忙碌了一个多小时。
最终,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包浆。
杨德奎洗干净了铁锅,重新上炉开火。
将配料放入锅中,加水蒸煮。
铁锅上面,多了一副蒸笼。
在蒸煮的过程中,杨德奎打开配料包,取出了一包黏土。
将黏土和水搅拌均匀,呈现浆糊状。
然后,杨德奎将这些黏土浆糊,均匀的涂抹在了弥勒佛造像摆件上面。
做完一切,炉灶上面的锅已经开了。
杨德奎示意唐顺揭开蒸笼,随后将涂抹了黏土浆糊的木雕放进了蒸笼。
蒸笼回盖,合拢起来。
杨德奎洗了手,将炉灶的火焰调到了中火。
点燃了支烟,吐尽烟雾,杨德奎便是拍拍手,道:“这种造假法,就叫蒸馏包浆法。通过蒸煮的水蒸气,使其和黏土、空气发生氧化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氧化反应的沉淀物,附着在器物上面,就会形成一层形似包浆的粘膜。”
“这种仿制包浆,跟长年累月埋在土里的自然包浆差异不大。即便是许多老师傅,都未必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