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人都知道陕北窑洞,也就是在山壁上挖出来的窑洞,一层一层往上摞,比如说敦煌石窟。
可是谢家寨的窑洞完全不同。他们是在原地挖出一个天坑,实际上应该叫天井,然后在天坑的四周挖窑洞。
也就是说,谢家寨的人并没有住在地面上,而是住在地下窑洞里。如果没有寨墙的话,从远处看过来,这个地方除了一片黄土,其它的什么都没有。
李宪眼前这个地坑窑的天井,东西宽约四十米,南北长约六十米,深度大约十五米。
“井壁”凿有四十八孔窑洞,二十四孔面南,十二孔朝西,十二孔朝东,说明这处地坑窑至少居住了四十八户人家。如果按照平均一户十个人计算,说明这处地坑窑大概居住了五百人上下。
韦冬宁蹲在陷坑边上,伸手摸着土层说道:“公子你看四周的土层,说明这处地坑窑的年代很久远了,并非近年挖出来的。”
李宪点点头没有吱声儿,而是抬头向上观察什么。
原来,韦冬宁说道“年代久远”四个字,李宪的心头猛然想到后世看见过的一份资料,专门针对地坑窑的来历进行说明。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起源于战乱不休的东汉末年时期。
东汉末年的豪强财富巨大,担心被“黄巾军”劫掠,所以他们远离闹市来到深山之中,是单门独户居住,而且是聚族而居,形成人多势众的优势。
为了不引起外人注意,东汉末年的强豪并没有在地面上修建房屋,而是别出心裁在地下挖坑,然后往侧面挖洞。为了便于防御,天井四周都环以深沟高墙。
大型的坞堡相当于村落,可以居住数百人。较小的如一家宅院,居住一个家族。地坑窑四周,就是家族的田圃、池塘。
坞堡的堡门一般辟于南墙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有招待外来客人的厅堂、厨房、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