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靠,韦冬宁倾向于被害人夏崇儒的儿子夏经纶。但是李宪研究名册之后,发现最可信赖的人恰恰不是夏经纶这个孝子,而是夏安民。
名册记载:夏安民小时候是孤儿,被夏崇儒收养之后赐姓夏,后来一直是夏崇儒的长随,后来提升为长房的外堂总管。
按照常理推断,夏崇儒对夏安民有抚养栽培之恩,可谓是重生父母,恩重如山。所以李宪推测,夏府里面最不可能是凶手的人,应该就是夏安民。
要想在夏府这样的大世家刺杀老族长,仅仅凭借一个外人绝对办不到。如果没有内奸提供准确消息,在如此庞大的宅院里面想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没有内鬼引不来外贼,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李宪所定义的凶手,并非直接刺死夏崇儒的那个人,而是幕后的指使者,或者是夏府的内奸。
恰在此时,门外传来一声禀报:“刀卫分统冯喜、朱亮参见掌令者!”
李宪抬头一看,门口站着两个身穿绛紫色紧身短打扮的武士,年龄在二十七八岁。
现在不能随便问话,因为书记员韦冬宁不在现场。李宪只好摆摆手:“两位不用客气,请进来随便坐。”
不能问话,不代表李宪什么都不能做。他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目光在两个人脸上缓缓扫过。
沉默,有时候就是最好的审问手段。
做贼心虚就别说了,即便你没有做贼,如果有一个人阴沉着脸,一双凌厉的眼神在你脸上扫来扫去,你也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很可能哪里不对劲。
这是人之常情,李宪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眼神扫过第一遍,两个人神色如常。眼神扫过第二遍,两个人的呼吸开始急促。
韦冬宁清脆的嗓音恰在此时响起:“公子,奉命把夏安民带到!”
“来人,把冯喜蒙上眼睛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