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火索发射。
现在已经有了后装击发式发射方式的曙光,那就一定要尽量争取实现这个目标,所以导火索炮弹暂时没有必要继续生产。
要想改变大炮的击发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要改变后面的炮碗结构,增加击锤和撞针部件,这又涉及到炮碗和炮身之间的紧固问题。
随着李宪一声令下,匠做营开始全面停产,铁匠、铜匠、锡匠全部集中起来,铜匠交给郝大根指挥,全面生产微型机械雷管。
铁匠由李宪亲自带领,重点研究强力簧片、曲轴、联动杆、击锤、撞针、新式紧锁扣。
锡匠交给铜铁总监姜琦,立即根据李宪最新设计的模型,翻砂制造套模,重新浇铸炮身。
李宪最后定型的脱壳炮弹,底部留下了撞针打击的凸起部位。如果不考虑安全问题,这种炮弹直接用小铁锤就可以敲响。
只要一锤砸在炮弹屁股的凸起上,那就行了!至于会把自己人炸死多少,那只有老天也才知道。
这样一来,一发炮弹就需要两个微型机械雷管,一个击发弹壳里面的火药,发生爆炸把弹头送出去。一个击发弹头里面的火药,利用弹头落地的撞击力触发二次爆炸。
有了制作榆木大炮的经验,而且也有浇铸十八门铜炮的成熟工艺,整个研制速度越来越快。
宣和五年(1123年)冬季的第一场雪降临,李宪和匠做营、女兵营的四千多人,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日子。
二十四门铜炮全部安装完毕,口径105mm的滑膛炮,炮管全长185cm,炮身全长305cm,炮碗联动炮闩,强力簧片联动击锤,侧翼插销固定,绳拉式扳机。
和后世的现代化大炮相比,李宪的这款铜炮只有一副铜制拖轮,没有护盾,没有笨重的回旋底盘,也没有瞄准镜。带炮座总重量六百八十斤,可以分成四部分由四匹驮马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