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出去二十多米,刚好打在一棵大树杆上,距离地面大概六米高。
不过李宪并没有沮丧,这个结果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四两装药的炮弹射程,肯定远远大于三百米。
第二,弹丸成功飞出去,说明自己设计的这款榆树大炮,至少能够扛住四两装药的炮弹。
第三,铅弹头在大树杆上已经彻底变形,就好像后世的达姆弹,已经变成了一块铅饼,说明撞击力足够大。
现在不能确定的是,目前弹头的落点距离地面六米高,究竟是抛物线的上升阶段,还是下落阶段?
如果弹头没有变形,还能够根据弹孔推测炮弹飞行仰角。现在弹头变成一块饼,把弹孔炸成一塌糊涂,看不出个所以然。
总体说来,第一炮是成功的。一个成功的开头,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伟人说话不会错的。
李宪重振精神把榆树大炮扶正,松开铰链打开炮碗,取出弹壳,结果和他的想象一模一样:弹壳的焊缝彻底裂开。
这是预料中的结果,因为李宪的炮弹壳并不是冲压出来的一个整体,而是利用焊锡焊起来的。火药聚爆产生的巨大膨胀压力,加上榆树大炮的弹仓有很大间隙,焊锡肯定不能抵挡。
弹壳虽然焊缝裂开了但并没有报废,回去之后交给锡匠焊接起来,装上火药、卡上弹头,就能够重上战场。
有了第一炮的经验和教训,接下来的两炮基本满足了李宪实验目的。
首先,这一门榆树大炮已经报废。第三炮是八两装药,巨大的膨胀压炸开了弹仓,连外面的三道铁箍都已经崩断。
其次,最成功的实验是第二炮,弹头飞出去一公里左右。这个数据是利用测绳量出来的射程,应该是榆树大炮完好无损状态下的极限射程。
李宪对于榆树大炮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这个年代,炮弹能够达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