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井下石,助纣为虐。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中恨毒,又奉老父临终遗嘱,立志报仇,并为地方除害,这才舍去功名之念,以一个未成年的书生,不顾体力文弱,跋涉关山,远去嵩山少林寺,打算练武报仇,便与敌人同归于尽均所不计。不料人情势利,连出家人也所不免,而所谓江湖上的英雄豪杰也多气量偏狭,排除异己,好勇斗狠,贪名喜利,与平日耳闻迥不相同。为了父母之仇想学武艺,其势不能半途而废。心正悲苦愁闷,忽然巧遇席师,当时心里原因一路行来耳目所及,只有这类贫苦的人反倒最有人心,人既天真诚朴,又有义气,真正狡猾凶恶的人极少。就是恶人,与之说理也听得进去。不似衣冠中人,满口仁义道德,一查所为都与相反。说他不知道善恶是非,他比你还明白,但那自私之心牢不可破,明知其非,他也非做不可。习染已深,劝是不听,改也不易。仔细寻思,自己虽然年轻,故乡也有不少亲友,十九都是这一类人,简直无一可交。
人情轻于此者必重于彼。自出远门,便把昔日心情改变,对于这些号称无知无识的农民苦人由不得着重起来,彼此也容易亲近。想起沿途舟车食宿所遇,凡能得到一点温情与帮助的都是这类穷人百姓。所遇如是衣冠整齐的绅商行客,还未近前先遭白眼。做官的更不必说,面还未对,先就被他手下差役豪奴轰开。因此对于穷苦的人别具好感,没想到因见对方残废饥饿,一时好心,寄与同情,竟得拜在异人门下。后在相国寺与二弟结交,彼此互助、情逾骨肉也由于此。表面仿佛他是一个穷苦的孤儿,我照应了他,实则无形中我真得了他无数的帮助。跟着又往商家堡、青云山、郎公庙几处,连见到好些土豪恶霸、好绅巨贼、异人侠士、前辈师执,虽然长了不少经历,悟出许多道理,又因见到汤八叔夫妇,得知人生世上不是专为自己,除却以己力取得自己所需而外,还要尽量发挥自家智能,将一块凡铁炼成精钢,才不算虚生一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