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的怀疑态度,让帝国政斧不愿意分担军火商的研究费用——到处都要用钱,军火商不愿意大量投资在一个成败难料的项目上,帝国政斧也是一样
“一个月大概能生产五十到一百支吧。”邓名的口气听上去有些犹豫,熟悉他的军官都猜测五十支未必能够达到,而一百更是遥不可及。
“这么少?”穆谭又把那杆步枪看了一遍:“也就是这个枪管麻烦吧?这燧发扳机好像也没什么难的,不比火绳扳机难多少啊。”
“是啊,但实在是太贵了。”邓名迟疑了一下,告诉大家为何燧发步枪产量如此之低,因为军火商给每杆燧发枪定下了八千元的定价。
“好贵!”所有的军官都发出惊呼,当初张长庚卖给邓名的弩机才折算了几十两白银,大约相当三、四千元的样子,而现在明军使用的火绳枪售价只有二百元。
“因为火绳枪基本都是从缅甸缴获的,然后交给军火行代售,很多所谓的破损就是枪托被碰了,要是裂了需要更换都算特别严重的了。抢来的东西,能有什么成本?而这个全部是成都自己造的,因为没有先例,所以还都用的特别好的老师傅,还有这几年研究人员的工钱呢,都要打进成本里。”邓名解释道,如果能大量生产,那售价就能大量下降,毕竟打进成本的研究花费都是一个固定值,只要产量大那很快就能把价格拉低。
不过邓名手里没有这么多钱,成都的财政一有盈余就大量投入教育,而邓名的私房钱更不会白白来帮帝国政斧付账单。现在仗打完了,军队损失不大,武器对清军也有很大的优势,要让帝国议会同意在这种情况下再征一次特别税,购买大量的步枪恐怕很难——再说也只有邓名知道步枪会彻底淘汰弓箭、盔甲、大刀、长矛,在其他人看来,就是购买这种没有经过实战考验的武器,其他装备的花费也依旧不能省。
所以燧发枪只能缓缓换装,而且要想用它取代弓箭还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