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毛敏毛县尊之令,凡家有禽类者,俱充为官产”
“啊,这……”
一个衙役递出一张木牌,道:“这是令牌,你可以看看”。
“不敢,不敢,小民谨遵县命”
“嗯,杨二郎,不必担心,家禽灭蝗,这可是李大将军想出的法子,毛县尊不过是听令行事而已,至于这家禽嘛,自然也不凭白充没,一只鸡抵钱五十,鸭、鹅同价,四十五钱,你家里有几只鸡鸭呀?”
听闻还有银钱可拿,杨二郎大喜过望,“三只鸡,四只鸭”。
“喔,那就是三百三十钱了,喏,拿好”
杨二郎接过银钱之后,急忙数出三十枚,他低头讪笑,“劳烦上差辛苦,这一点银钱不成敬意,还请上差莫要嫌弃”。
差役咧嘴笑道:“也罢,既然是你杨二郎的心意,兄弟我就却之不恭了。不过,我也不能白拿你的银钱,我有一条财路指于你,不知你听是不听?”
杨二郎连连颌首,“上差请说,二郎洗耳恭听”。
“馆陶县尊已经开出了赏格,一斤蝗虫可换十个大钱,二郎你若是无事,不妨去捉这蝗虫去换钱”
杨二郎眼睛一亮,道:“多谢上差指点,二郎感激不尽”。
此时,另外几名衙役已经捉了鸡鸭,在杨二郎千恩万谢的话语中离开了。
同样的情形在冀州各地发生。
官府出钱购买家禽,然后用家禽来吞食飞蝗。
不过,飞蝗实在太多,仅靠家禽显然难以为继,于是,冀州长史国渊便想出悬赏灭蝗的主意。
只要交出足量的蝗虫,无论是谁,都可以赚取一定的银钱。
此举一出,百姓热情高涨。
人力是无穷的,蝗虫虽多,可是,冀州官民一心,渐渐遏止了蝗灾的势头,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飞蝗逐日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