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逆流伐清 > 第八十章 教士保罗

第八十章 教士保罗(5 / 6)

打量着眼前这个大胡子老外。嘿,这家伙还穿着儒服。

“我是利玛窦‘合儒超儒’的追随者。”保罗拱了拱手,让朱永兴觉得很滑稽,“我来到中国已经有二十一年,对经史伦理潜心研究过。”

初期来到中国的传教士,象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一踏上中国土地,便开始精心研习中国语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话为目标。这些西方修士入乡随俗,脱下僧袍,换上儒服,住进中式房屋,并潜心研究中国经史和伦理,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

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过程中,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读汉文典籍的西方传教士,自然赢得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比如徐光启、孙元化等,从而达到其传播信仰的目的,这就是利玛窦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

但随着利玛窦去世,狂热的传教士占了上风,认为利玛窦等人过于迁就中国人,影响了天主教的“纯正性”,发展教徒速度太慢。明末的“南京教案”便是狂热派与中国禁教派爆发矛盾的一次冲突,使教会遭到了损失和限制。

“入乡随俗是应有之义。”朱永兴拿出了自己对天主教的意见,为了得到自己需要的,又摒弃糟粕,他还是下了些工夫的,“中国余外还有别样之理,毫无异端,或与异端亦毫不相似者,如齐家治国之道,亦可遵行。既为吾国之民,纵是教徒,亦当支持政府,参加政府支持的任何组织及其活动……”

“中国的伟大是举世无双的,当然这是在没被鞑靼人占领之前,缺陷是还没有沐浴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保罗已经快五十岁了,清兵入关前便在南方传教,他见到的多是江南的繁华,而不了解北方的贫苦,当繁华被战火毁掉之后,他对清廷并没有什么好感,“而且,中国人之间,科学不大成为研究对象,这是很令人感到不解的。殿下所说的这些要求听起来也很有道理,但在措辞上似乎要做修改,以免教廷产生误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