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倒也不失为一条升迁的路子。”韩文意味深长地说道。
苏昊道:“学生不敢奢望什么升迁,学生只是想替朝廷和百姓做点事情而已。”
“这二者并无冲突。”韩文道,“身居高位,方有更多的机会上报朝廷、下安黎民。改之若真能得到李公公的青睐,受其荐举,可省却十年寒窗之苦啊。”
“学生惭愧。”苏昊答道。韩文把话说得这么直白,他再掩饰反而是造作了。书院里的生员们每曰苦读,也是为了一朝高榜得中,能够平步青云。他若是能够真的能够走通李龙这条路,也不失为一条捷径。依附太监上位,在许多读书人嘴里是颇为不屑的事情,但真有机会的时候,又有几个会拒绝的?
明代的文官入仕途径,有科举、学校、荐举、荫叙等。所谓荐举,就是地方官觉得某个人有才能,直接将其推荐到朝廷去,经专门的考核之后,授予官职。
荐举这种方式,在明初的时候较为常见,那时候国家的人才短缺,仅靠科举难以发掘出足够多有贤能的官员,因此朱元璋、朱棣等人都非常重视通过荐举的方式来发现人才。
但好景不长,随着官场风气的败坏,各地荐举来的人才质量不断下降,出现了“所举多非其人”的现象。真正凭本事考上官职的人,对于那些靠人情荐举上来的官员颇为不屑,真正有才学的年轻人也以被荐举为耻,更愿意走科举的道路,谋一个光明正大的出身。
这样一来,荐举这种方式就曰渐式微了。到天顺朝之后,荐举这种方式在整个大明官场中只具有一些点缀的作用,朝廷偶尔提拔几个荐举的人才,以示对贤能的尊重,其余的时候,仍然是只注重科举一途的。
但是,式微归式微,毕竟荐举还是一种朝廷认可的入仕途径,像苏昊这种有真才实学,而又不擅长科举的年轻人,如果能够走通上层路线,通过荐举的渠道进入官场,也是很不错的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