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辛亥大英雄 > 第三七一章 劳工换钢厂

第三七一章 劳工换钢厂(5 / 6)

月初第一批劳工就能从上海启程。”

康德很高兴,虽然他知道这个第一批只是象征意义,在英国未就波斯湾开采石油达成协议前劳工主力肯定不会起程,但这种坦率还是拉开了两国合作的序幕。

吕碧城见缝插针,迅速和康德达成由法国提供十万初级岗位,并负责培训他们的合作协定,而另外四十万劳工则将补充为法军提供后勤保障工作,以缓解人力资源不足的窘境,让法国得以从前线收回工人开动必要的机器和设备尽早结束战争。同时,精明的她还看准目前法国钢铁企业人力不足基本停产,设备慢慢生锈的尴尬现实,和康德达成继续维持每月20法郎的低工资,但由法国从国内拆卸一家百万吨钢铁厂全部设备,以法国施耐德公司的名义用设备做股份联合组建中法合资“湖北-施耐德”长春钢铁厂项目,既能尽早利用起朝鲜茂山铁矿,又能在鞍山宝芬联合钢铁集团之外在东北建设起第二家百万吨规模的大型钢铁厂。

康德算了算后答应了这笔合作意向,一来反正法国现在已经不可能维持那么多钢铁厂同时开工,炼钢炉一旦熄火超过半年就会彻底报废,报废总比用作股份投资日益火热的中国市场强百倍,何况这也能打开战后法国资本再次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二来这笔生意法国得利很大!因为战前国际市场一套百万吨钢厂的全部设备大约需要一亿法郎,即便是二手货也需要大约6000万左右,约合2000万美元或4000万民元。按照每人每月减少10法郎计算,如果战争再持续两年,五十万劳工仅此一项就能替法国节省1.2亿法郎消耗,算下来这笔生意其实等于帮法国赚回一家新钢厂。欧洲不缺制造能力,能用老设备打开四亿人口的市场又替自己赚回一家新钢厂这种生意,任何人都会做,如果不是美国钢铁行业开足马力没有旧设备,以及政府严格的限售令,估计早就被华尔街吃下了。

巧笑嫣然的吕碧城让站在旁边的伯纳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