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一个人能拿到40元,足够为帝国分担医疗和教育上的支出了。
帝国连年在教育和医疗的基础建设都是十分慷慨的,统一之后已经建设了七年了,全国各地的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都很完备了,在这方面的支出已经不用再投入那么多资金了。
而且教育部的资产发展速度不错,教育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力更生。
在1925年,帝国在透支消费上的发展模式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有一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那就是中国的国民大多都有储蓄的习惯,也就是将钱放在银行里不去消费。
因为目前帝国绝大部分国民都还没有汽车,同时还有一批国民没有新房子,因此内部消费还能上得去。
但问题是,以后上不去怎么办?
帝国一群经济学家分析道:“按照理论上来说,目前帝国国民没有教育、医疗上的负担,应该是能够放手去消费才对。”
确实理论上是这样的,以帝国当前的福利程度,国民在消费上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为此,针对这些储户为什么不把钱拿出来消费的问题,帝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
分析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结果归结于储蓄利率的问题。
虽然帝国曾下调过一次储蓄利率,但问题是这个时代的储蓄利率依旧较高,储户存个十块钱进去,明年就会变成十一块钱。
特别是一些中产阶级,他们手上有一定的钱,存入银行,每个月的利率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足够过上很富足的生活了。
这些人,就是靠吃利息过曰子。
这若是在以前,帝国来牵头搞建设,那确实是符合政策需求的,但现在却已经不符合政策需求了。
帝国要让这些中产阶级去投资什么的,首先就必须降低利率。
利率降低了,储户就会考虑把钱放在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