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欢喜有人愁,户部这边虽然高兴了一阵子,可也有人不太高兴,已经有人上书,说是士农工商乃是太祖时定下的国策,而现在工商倒置,农人追逐铜臭,不再安心务农,长此以往,粮食减产,势必会发生饥荒。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甚至还有人提出,自从作坊兴起之后,江南各地,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乡绅们抛弃种稻改而种桑的事,粮食才是国家的根本,一旦这样的事再扩大,问题将会十分严重。
这些话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也是历朝奉行先农政策的原因,若是连粮食都不能保障,便是有金山银山又有什么用处。
朝殿里,朱佑樘一副慵懒的样子倚靠在椅上,两侧都跪坐着数十个翰林大臣,朱佑樘没有说话,今曰是诞讲,都是一些饱读诗书的大儒、翰林在这儿发表自己的政见。
显然双方争辩的很是激烈,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而朱佑樘只负责听,并不做声。
“兴商而贱农,引来人心浮躁,人人不思耕种,这样下去,是要置苍生而何?扬州一地,便有田亩数千顷改为桑田,今年户部这边,银税倒是增了,可是粮税却是减了百之三四,这样下去怎么成?没了粮食,朝廷如何运转?百姓们没有了饭吃,难道让他们去吃瓷器和丝绸吗?”
“王大人,兴商未必就是贱农,我大明眼下最紧迫的问题不是没有良田,而是有大量的人力却没有足够的耕地,弘治元年的时候,朝廷统计出来的流民至多不过数十万而已,而今已有百万之巨,长此以往,百姓们没有生计,还谈什么饭吃?让这些流民去做工又有什么不好?”
有人冷笑,嗤之以鼻的道:“历朝历代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见人没了丝绸和瓷器就不能活,倒是没了粮食就要天下大乱了。兴商之后,百姓们不思劳作,而是以奢华为美,这是圣人的教化吗?吴大人可不要忘了两晋斗富之事。”
“这和两晋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