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言传身教,这是故意留下漏洞,颇有点像是春秋笔法,借这种笔法,将来引发天下人的讨论,而皇帝遗诏这东西,越是被人深究,就会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嘉靖曾发动礼议之争,闹了许久,最后的结果是无疾而终,和历史并不相同,历史上的嘉靖,执意要发动礼议,是因为他要展现自己的权威,要使自己更加名正言顺,这里头涉及到他的出身问题,不容马虎。可是现在,大礼议可谓虎头蛇尾,因为嘉靖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政权,最后双方妥协,兴献王准入宗庙,为兴献帝,而嘉靖也就此作罢。
这里头又有一个迷糊的地方,就是嘉靖的生父只是帝,而非皇帝,帝王和皇帝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区别却是不小。至少遗诏中应当称呼为帝考,而非皇考。
不过这些,谁也不能深究。
便是徐谦,也自动过滤了杨廷和这些扯淡的东西,至于一旁候命的几个翰林学士,显然也有几分疑惑,不过他们不敢动口。
嘉靖又道:“朕有一子,名曰载基,年纪幼小,可是颇为聪敏……”
杨廷和迟疑了一下,却不肯动笔了。
一旁一个翰林道:“陛下,中山王殿下太过年幼,只怕不能上遵祖训,下顺群情。”
摊牌了,显然这个时候,已经到了非摊牌不可的地步。
嘉靖怒道:“尔是何人?”
学士拜服于地:“微臣翰林侍讲学士杨涛。”
嘉靖冷笑:“朕立遗诏,于你何干?中山王乃朕血脉,你想做什么?”
这句话,问的很重,言辞之中,隐含肃杀之气。
原本温和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这杨涛面不改色,道:“微臣此念,皆系国家,储君之选关乎社稷,万不能儿戏,中山王殿下确实年幼,微臣伏请立为太子,择宗室入京监国代政,如此,才能顺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