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不流遣去海外或塞外?向满人讨还百年血债,这是华夏大义,你们就只盯着利,我英华一国的复仇之义呢!?”
皇帝此前推动两院合议,并不是要制定具体的处置法令,而是一项阐述态度的声明,即便如此,不仅两院相互间有争议,两院自己内部都有很大分歧。
东院态度虽然激进,但意见也更纷纭不一,西院因更多关注经济层面,内部态度相对一致,因此很快拿出了草案。依循合议规则,如果西院的方案在东院获得了半数通过,这就是两院的合议结果。
但梁博俦所宣读的草案显然难以争取到东院半数,这份草案不仅手段温和,还给宽待满人留了太多后门,自然是西院为伸张工商利益,有心淡化矛盾。
梁博俦很无奈,这已是他极力作工作的结果,要照着西院不少院事的观点,把满人当靶子竖起来只是一桩政治姿态,根本没必要猛追穷打。英华已步入今人世,满人于华夏,不过是古人世的族仇,大家更多该朝前看。
“西院方案即是如此,还望东院诸公怀一体为国之心,早作决断!”
汹汹讨伐声里,梁博俦的结尾陈词显得那样虚弱无力。
大理寺卿史贻直与三年前推选宰相时一样,充当会议主持,一拍惊堂木道:“休会半个时辰,东院可自行会商……”
他拔高了声调:“今曰是此案合议的最后一曰,诸位切记,若无所得,不仅有负陛下嘱托,也会令一国失望!”
蓬的一声,惊堂木再拍,像是砸在所有院事心口上,呼吸也为之一滞。
史贻直这是在威胁院事,皇帝把他还丢在南京,就是押着两院完成这项作业的。非但皇帝,国中舆论也都盯着两院,希望在处置满人之事上能有一面鲜明旗帜。如三年前推选宰相一样,殿中两侧侯着大批报纸快笔和画师。
大殿两侧是宽阔的独厅,正好容两院单独会商。右侧独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