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来说,国策一直是以“不生乱”为原则,注重维护底限,并未主动在富民之事上下大功夫。
这并不是说英华国民生计较之前清时代没什么改善,实际上改善很大。降低了人均赋税,整理了地方基层架构,拓宽了谋生门路,有了相对的公平正义,还在教育和医疗上有改天换曰般的提升。
二十多年下来,贫苦阶层已不再像前清时代那样,曰子过得喘不过气来,遇上点天灾[***]就要破家,但贫苦的帽子依旧没有丢掉,还是得算计着柴米油盐。真正翻身得富贵的是那些舍命上战场的军人、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读书人以及敢于在工商和殖民浪潮中冒险的弄潮儿,还有愿意离乡背井去海外或者塞外过新生活的移民。
李克载认为,不管是从英华的立国大义出发,还是从经济学出发,第三种思想才该是未来的方向,让国民都想买东西而且能买到东西,也就是富民,富民才能强国。
宋既对李克载的认识深感欣慰,但又提醒李克载,这条路需要足够的基础,他解释道:“富民这个方向没问题,怎么富就是大问题,直接给钱给东西吗?该给谁,给多少,公平问题就会冒出来,争不出个是非。如果是自己挣出富贵的,那就没问题了,所以富民问题也可以跟就业问题绑在一起看,而就业问题呢,就要用段国师所著的三代新论来看。”
李克载也明白这个问题的关键。地是有限的,打理土地的人口也将是有限的,而人口一直增长,就业只能指望工商,同样,挣富贵也只能看工商。
宋既再提到一件事:“天道院的农事所一直在搞育种增产的研究,最近有人提出了腐磷论,田产若是进一步增高,农业人口还会继续下降。”
这事在国中影响很大,李克载也有所耳闻。尽管还未得到事实验证,但这个立论却很鼓舞人心。农事院的专家从欧罗巴那学来了腐质论【1】,而坟堆上生“鬼火”其实是磷光这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