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不断喷射出死亡礼花的“车炮阵”后,比军官更像是工匠的头目高声叱喝着。八根铁管排作两排,架在简陋的两轮小车上,左右各有士兵正死死压着手柄,让小车保持稳定,确保铁管的射角始终不变。
火箭炮,从初生就得了这个名字,是东莞机械局在火炮领域跟佛山制造局竞争而领下的课题。原本只是作为一种方向姓的探索,但受竞争推动,东莞机械局卯足了劲,要搞出一种可以被陆军广泛接受,获得大笔订单的制式武器。
得到了国内最先进的礼花工坊的技术支援,再借助前人的智慧,火箭炮从最初的单管式发展现在的多管式,甚至还衍生出了单兵肩扛式,而现在定型的八管式几乎就是明代“一窝蜂”的重现。
赵汉湘拼着违反军纪的风险,将火箭炮部队易容为“火炮维修队”,就是要争取到实战机会,证明这种武器的效用。
火箭炮的精确度很差,跟飞天炮在射程和效能上跟飞天炮有重复,同时还因效能没能显现,陆军难以定位。更因其“炮简单,弹麻烦”的口碑,尤其是火箭弹的运输储存很成问题,陆军很是抗拒。
赵汉湘作为军中炮兵总长,当然得验证每一种火炮的前途,但碍于吴崖如吝财老鬼一般护着西域的运力资源,这支部队就没办法名正言顺以赤雷军的编制参战,只能搞这一招瞒天过海。
就此时的声光效果来看,至少火箭炮给在场将领们以极大震撼,就连吴崖也在嘀咕:“就不整治赵黑子了……”
每架八联火箭炮,每隔三到五秒发射一发火箭弹,十二具炮车,九十六发火箭弹,半分钟内就倾泻而出。九十六发以固定时间引信起爆,跟开花弹一个原理,只是多了一截推进端的火箭弹,如冰雹般砸在准噶尔人头上,再炸开大团焰火,这一番场景,已经可以用“狂轰滥炸”一词形容了。
九十六发连击后,炮兵们急速将新的火箭弹塞入炮管,接好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