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够了。他们可以把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的海军投入到印度洋,而我们不列颠可以吗?”
少年侍从莫里斯-索克林昂首挺胸:“我坚信阁下的话,不列颠不会失败!不列颠命定是印度的主宰!”
老上将点头,没有继续给少年泼冷水,心中却道:“这已经是不列颠在印度所作的最后一笔风险投资了,为了不造成更大的损失,不列颠可以失败,但我却不能失败……”
西元1738年7月17曰,上午11时许,锡兰东北400海里处,距离第二次锡兰海战的决战海域不远,在舰队前方游弋的不列颠巡航舰发现了赛里斯海军主力舰队的踪迹,第三次锡兰海战就此爆发。
战场并非是双方的主动选择,因为这一条线恰好是双方控制海域的分割线。不列颠和赛里斯用作侦查的双桅纵帆船将对方主力舰队动向的消息传递回去的时间都差不多,而双方本就揣着决战之心,得知对方踪迹,互相逼近,最终碰面的海域正好是这里。
也正因为算到了这一点,海域附近还游弋着不少看客,包括法兰西、葡萄牙甚至荷兰的巡航舰,在法兰西巡航舰的南面,数十海里外,还有六艘法兰西战列舰正虎视眈眈。尽管跟赛里斯人已签过瓜分印度的非正式协议,要共同对付不列颠人,但这支舰队却丝毫没有与赛里斯舰队并肩作战的意思。远在巴黎的首相下了严令,在不列颠人的失败已成定局前,法兰西舰队不得插手双方的战斗。这条没有留下文书凭据的命令还满含暧昧,舰队司令将其理解为,在合适的时候,可以跟不列颠人一起行动,将赛里斯人驱逐出印度洋。
荷兰人当然是一心希望赛里斯战败,只恨自己的海军太羸弱,而且巴达维亚还在赛里斯人的威胁之下,不敢轻举妄动。葡萄牙人的情绪更为复杂,王国政斧已被不列颠人施压,不仅无法帮助赛里斯人,还得在情报上支持不列颠人。这一战,不管谁胜谁败,葡萄牙人